WTO簡介

WTO簡介
§   前言
經濟貿易之版圖,隨著交通網絡等便捷化,不再侷限於特定地域,國際間建立貿易組織的共識與需求油然而生。現在國際間廣泛參與的貿易組織,應屬「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我國亦於200211正式成為WTO144個會員國。為了瞭解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到WTO成立的發展始末,以下就WTO的前身及至目前的發展簡介之。
§   經貿整合的最初嘗試 ─ 國際貿易組織(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tion, ITO
WTO協定下,附件1A包含了修正後的1994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1994),GATT原本是為了因應「國際貿易組織」成立前的需求而誕生。籌設「國際貿易組織」的構想及GATT的緣起,可回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為了突破各國高築的關稅壁壘,改善貿易流通,相繼提出外貿改革政策。其中美國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於1934年間倡導的貿易法,成為經濟史上著名的「赫爾計畫」(Hull Program)。此計畫亦成為美國提出重建世界貿易秩序建議的構想基礎。其主要內容諸如排除貿易障礙、最惠國待遇,以及互惠原則等,沿用至今成為WTO的中心架構原則。
二次大戰後,美、英提出重建與發展的計畫,並於1994年召開共四十四國參與的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會議,成立了「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關於會中提出的成立國際貿易組織建議,隨後亦為聯合國採納而成立相關籌備委員會。一連串的籌備過程下來,終於在1948年,由五十四國簽署了國際貿易組織憲章,亦即「哈瓦那憲章」(Havana Charter)。哈瓦那憲章的內容,除了國際貿易組織的設立外,尚涵蓋就業、經濟發展與重建、貿易政策和限制性貿易措施等,另外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已確認的貿易措施也包括在內。然而此一憲章終因經濟強國美國未加入之故而未能生效,國際貿易組織之成立構想亦因此付之東流。
§   ITOWTO間過渡橋樑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 GATT
因國際貿易組織未能成立之故,GATT遂由臨時性協定,轉變為正式運作的規範。但GATT非國際組織,無組織規定,故不具國際法上人格,簽署此一協定的國家因此應稱為締約國(Contracting Parties),而非會員國(Member States)。為了協助協定內容之運作GATT架構下,相關行政體系與常設性機構相繼設立,且也發展出特定的協商交流型態。
§   GATTWTO
19944月的摩洛哥部長會議通過了建立WTO的協定,該協定於次年11日生效,WTO也因此正式成立。根據1994128通過的「一九四七關稅暨貿易總協定與世界貿易組織協定過渡時前並存之決議」(Decision on the Transitional Co-existence of the GATT 1947 and the WTO Agreement)GATT 1947被納入GATT-WTO體制,成為GATT1994
§   WTO整體架構
附件一
附件1A:貨品貿易多邊協定
(Multilateral Agreements on Trade in Goods)
1. 一九九四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1994)
        2. 農業協定
        (Agreement on Agriculture)
        3. 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
(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SPS Agreement)
        4. 紡織品與成衣協定
        (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 the ATC)
        5. 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
(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Standards of TBT Agreement)
        6. 與貿易有關投資措施協定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 TRIMs Agreement)
        7. 反傾銷協定
        (Antidumping Agreement)
        8. 關稅估價協定
        (Customs Valuation Agreement)
        9. 裝運前檢驗協定
        (Agreement on Preshipment Inspection)
                        10. 原產地規則協定
(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s)
                        11. 輸入許可證程序協定
                        (Agreement on Import Licensing Procedures)
                        12. 補貼及平衡措施協定
(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Duties, SCM Agreement)
                        13. 防衛協定
                        (Agreement on Safeguards)
                附件1B:服務貿易總協定及其附錄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and Annexes, GATS)
                附件1C: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產權協定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
        附件二: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瞭解書
(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DSU)
附件三:貿易政策審查機制
        (Trade Policy Review Mechanism, TPRM)
        附件四:複邊貿易協定
        (Plurilateral Trade Agreements)
                民用航空器貿易協定
(Agreement on Trade In Civil Aircraft)
                政府採購協定
(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
                資訊科技協定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
                國際乳品協定(19985月終止)
                (International Dairy Agreement)
                國際牛肉協定(19985月終止)
                (International Bovine Meat Agreement)
§   WTO運作模式
WTO主要由所有會員組成的部長會議(Ministerial Conference)做成必要決定,如多邊談判之舉行等。在部長會議休會期間,由總理事會(General Council)負責行政事項、貿易爭端解決以及訂定對外合作協議;三個附件的運作則由總理事會下設三個理事會執行。此外,總理事會另外設立了貿易與環境、區域貿易協定,以及資訊科技產品三個委員會。其他常務與服務,則由秘書處(Secretariat)提供協助。
§   WTO的決策過程
WTO的決策過程針對決策之內容與性質,採用不同的決策方法。原則上一般性決議採共識決,如無法達成共識時,始採投票制,每一會員各有一票。除部長會議和總理事會之決定為過半數通過外,其他關於解釋案、義務豁免、複邊貿易協定之解釋與修正案之決議,對於決策程序皆有不同規定。

§   WTO的入會程序
參加WTO協定之會員分為原始會員與加入會員,其條件各有不同。於WTO協定生效時已為GATT1947之締約成員、接受WTO協定與各項多邊貿易規範,且已就GATT1994GATS提出承諾減讓表者,為原始會員,其餘則為加入會員。二者關於WTO協定不適用的問題分別有不同規定。

§   我國加入WTO之過程
雖然臺灣與中國大陸在國際法上問題重重,但二者仍以兩個各自獨立的經貿實體入會。臺灣在過去GATT1947時期曾為原始締約成員,後於1950年退出,直至1990年向GATT以「臺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之名義遞出申請後,獲准成為觀察員。1995WTO協定生效後,我國另依據WTO協定之加入規定申請入會。業經2001年第四屆卡達部長會議通過我國入會案,於200211正式成為WTO會員。

§   杜哈回合談判與其後發展
烏拉圭回合結束後,為籌措新回合之談判,曾多次歷經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衝突,直至200111月始展開杜哈發展議程之談判,強調應考量低度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之經濟發展需求及給予協助。杜哈回合以單一認諾(single undertaking principles)為原則,涵蓋多元議題,包括農業談判、非農產品市場進入(NAMA)、服務業貿易、智慧財產權、貿易規則、貿易便捷化等。杜哈回合進行至今已歷時九年,始終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談判議題廣而複雜外,由於農業議題存在著高度政治敏感性,各方對此仍有不同意見。為了挽救進度落後的談判議程,目前美國、歐盟、中國大陸、巴西、印度已召集特定議題之會員組成小組,舉行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會議,直接針對關鍵難解的核心議題相互交換意見,提出可行方法,期許有一創造性之突破。